時辰包子的基本介紹
時辰包子是陜西省的一種漢族傳統(tǒng)名食,以渭南地區(qū)所制最為馳名。時辰包子創(chuàng)始于清乾隆年間,但那時不叫時辰包子,到了光緒二十九年(年),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名手叫張坤,他家的包子特別味長,每天爭嘗名品的食客絡繹不絕,排成長龍,一過上午時,就買不到包子了。因此人們就給這種包子加上“時辰”兩字,爾后約定俗成,流傳至今。
產(chǎn)品特點
其特點為面細皮白“僧帽”狀,油滲包底呈金黃,馥郁鮮爽,油而不膩,香味悠長。蒸熟后的時辰包子面細皮白,小巧玲瓏,呈“僧帽”狀,油滲在包子底上,呈金黃色,香氣襲人,誠為當?shù)氐男〕悦贰?/p>
“白面細皮僧帽裝,油滲外皮呈金黃。香飄招徠行人步,油而不膩味道長”。這是舊時對久負盛名的渭南時辰包子的一首贊美詩。
歷史民俗
清代光緒年間,渭南時辰包子創(chuàng)始于清乾隆年間,但那時不叫時辰包子,到了光緒二十九年(1903年),渭南城南村出了一位做包子的能手叫張坤,他家的包子味道特別好,每天爭嘗名品的食客絡繹不絕,排成長龍,一過時辰,就買不到包子了。因此人們就給這種包子加上“時辰”兩個字,爾后約定俗成,流傳至今。張師傅每日做包子有定數(shù),到上午九、十點鐘即已售完,賣包子要講一定時辰,買包子也要講一定時辰,故此包子習慣稱為“時辰包子”。以后“時辰包子”的質(zhì)量又有提高,到本世紀三十年代,王德本制作的時辰包子更講究技術和風味,人稱他制的包子為“氣死坤包子”。
制作方法
他的六條制作口訣是:“堿酵合適皮色正,板油切碎油不膩,蔥去馬耳味不苦,調(diào)料配足味濃香,餡不外露要包嚴,皮薄勻稱外美。”
制作時辰包子,其和面方法四季要求不同。餡料用豬板油切丁,加調(diào)料,制成油丁餡,上放大蔥片。包子要求包成“僧帽”形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