膩腳酒的基本介紹
邱北膩腳酒產于膩腳村,因地得名。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鄭家繼劉家(貴州人)開辦酒坊,至嘉慶年間釀酒興盛。民國29年(1940年)有釀酒戶13戶,年產酒200噸左右。1950年有釀酒戶18戶,年產酒300噸。到20世紀60-70年代,國家專門安排釀酒用糧指標,由縣貿易公司分配給膩腳村釀酒,并規(guī)定出酒率,產品由貿易公司統(tǒng)一銷售。1993年,國家不再安排釀酒用糧指標,貿易公司以資金扶持釀酒戶發(fā)展釀酒生產,酒坊發(fā)展到95所125戶,到現(xiàn)在,已經有200多戶釀酒戶,年產酒2萬多噸。
營養(yǎng)價值
傳統(tǒng)認為白酒有活血通脈、助藥力、增進食欲、消除疲勞,陶冶情操,使人輕快并有御寒提神的功能。飲用少量低度白酒可以擴張小血管,促進血液循環(huán),延緩膽固醇等脂質在血管壁的沉積,對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及心腦血管有利。
產品特點
膩腳酒屬于小曲酒,色清亮透明,味甘醇,有余香,無異味。
歷史民俗
膩腳酒產于丘北縣膩腳村,因地得名。清乾隆五十五年(1790年),鄭家繼劉家(貴州人)開辦酒坊,至嘉慶年間“釀酒興盛”。湖廣總督,辛亥革命陸軍上將黎天才(彝族),1922年回鄉(xiāng)省親時,喝了膩腳酒說“吾戍馬一生,喝過不少好酒,相比之下,膩腳酒堪稱佳釀,不辱彝鄉(xiāng)矣?!?/p>
膩腳酒的制作方法
膩腳酒以玉米為主要原料,當?shù)靥列钣暄┧湟蕴刂魄?,通過固體發(fā)酵蒸餾而成。每年農歷8月,是制曲藥的最佳時期。每做一窩曲藥,需備干透綠葉子藤、白頭翁等放于干凈的木盆中,攪拌,然后捏成重3兩一個的糊藥團,逐個放于鋪有青松毛的樓板上,再用青松毛嚴密圍蓋,使其發(fā)汗(發(fā)酵)3-4天后進行上下?lián)Q位,再用玉米面、蕎面、高粱面等面粉粘裹藥團2-3天,待曲藥表面呈現(xiàn)綠色或灰白色,揀出放在陽光下曝曬,2小時翻動一次,曬干后裝入竹籮,吊于干燥處待用(綠色曲藥為最佳,出酒上乘;灰白色曲藥次之;暗灰色曲藥不宜用,烤出酒必含酸味)。用時曲藥取出磨細,撒入酒飯內抖勻,經過發(fā)酵后上甑蒸餾出酒。
獲獎榮譽
1982年,云南百余種清酒評比,膩腳酒名列第五位。1989年,獲文山州優(yōu)質產品稱號,暢銷省內外,備受廣大消費者青睞。
